這篇報導有個很大的繆誤。撇除掉本質是業配新聞不談,頸部淋巴腺腫原本就不是中醫的名詞,「頸癰」更非淋巴腺腫。「癰」是一種感染性的表皮病灶(carbuncle),是由兩個或更多個表皮的「癤」(furuncle)相通而成,嚴重時會化膿。造成這種病灶大多可能是細菌性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,多發生於表皮或真皮層。但是淋巴腺呢?淋巴腺是身體本來就有的組織,位置在真皮層下,一般淋巴腺腫很少會化膿,大多只是裡面發炎腫大而已,外觀上跟「癰」也相差甚遠。標題也下的不好:最重要的癌症或腫瘤並沒在題目上提到,但卻是我們在臨床上最需要注意的。
頸淋巴腺腫大 肇因風熱、流毒、風濕挾痰
作者: 【記者李叔霖/台北報導】 | 台灣新生報 – 2013年5月27日 上午12:00
頸部淋巴腺腫大好發於小朋友或青少年身上。中醫師余函沛表示,這種病症會促使患者頸部腫起來,觸摸時感覺質地偏軟,按壓時會感覺疼痛或滑動,像這種症狀代表頸部淋巴腺已經腫大(發炎)」,在傳統中醫稱為頸癰。頸癰指的是人的頸部兩側,包括耳下、頷下、頦下等部位的癰證。
余醫師指出,中醫認為,頸癰患者常因風熱、流毒、風濕挾痰等因素,導致壅結少陽、陽明經絡,最後就產生這種病症,患者常見怕冷、發熱、頸項不舒服等症狀,然後患處逐漸腫起來,過了幾天之後皮膚顏色漸漸變紅,而且腫痛會愈來愈劇烈,如果成膿的話,潰後將膿盡而癒。
余函沛醫師指出,如果要及早康復的話,治宜清熱解毒、散腫軟堅,適合使用普濟消毒飲、柴胡清肝湯、散腫潰堅湯等中藥複方。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如果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,以及患處腫起來超過兩公分、數量超過三顆、位在頸部前三角區或深部、觸摸後感覺質地堅硬或不容易移動等情形時,應立即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,因為這些特徵很可能是腫瘤症狀。